星期二, 3月 06, 2007

大腦定乾坤?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工系及奧克蘭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 潘震澤

 最近在網路書店上看到一本六年前國內出版的科普翻譯書再版的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冷門的科普譯書也有再版機會,憂的是該書卻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我說的是《腦內乾坤》(Brain Sex,遠流)這本書;原書由兩位英國電視製作人撰寫,其中一位有遺傳學博士學位,譯者則是洪蘭教授。該書於一九八九年與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同名系列電視節目同步出版,一九九一年推出美國版時,「發現」頻道也製作了系列節目。橫亙該書的主題是:男女在胚胎發育期間,由於神經組織接受了性荷爾蒙(激素)的不同刺激,而形成男性或女性的大腦,因此,也決定了男性與女性所表現的各項差異。

導致這項結論的原始動物實驗,筆者並不陌生;早在三十年前筆者於國內唸碩士班時,就修過一門「激素與行為」的課,研讀了改變齧齒類動物(老鼠)性向的各項實驗,包括將新生雄鼠去勢(造成雌性化雄鼠)、給新生雌鼠注射雄性素(造成雄性化雌鼠),以及補充荷爾蒙的各種對照組等;猶記得當時對這些實驗結果的顯著及一致性,印象深刻。之後筆者一直在生殖生理及神經內分泌的領域裡打轉;我的研究主題之一,是雌鼠性腺控制激素週期分泌的機制,那可是雌性動物所獨具。因此,我對於老鼠兩性腦部結構的差異、以及兩性性行為的異同等相關研究,都相當熟悉。

研究生殖生理的學者都曉得,生殖系統可說是生物界變異最大的系統;不同種的生物為了因應環境的壓力,各自演化出最適合自身繁衍的方式,這一點不需要專家也看得出來。因此,生殖生理學的教科書在談生殖週期、性行為及其背後的激素控制時,都會按物種分門別類說明,不敢混為一談。同時行文間還會一再強調:從老鼠身上得來的發現,應用在人身上時,得特別小心;就算屬於人類近親的靈長類動物(猴與大猿),也未必與人類完全相同。這一點,是《腦內乾坤》這本書的致命傷。

將鼠類的生殖生理應用在人身上的最大問題,在於兩者生命期的巨大差異。鼠類平均懷孕三週即出生,三週後斷奶,再過三週即進入青春期,就可開始生兒育女(實際數字有種別及個別的差異,但三週或二十一天是最容易記的代表性數字)。比起人類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及十幾年的童年期來,鼠類的性成熟可謂一轉瞬的時光。就像許多朝生暮死的生物,其整個生理及行為的表現都屬於既定的本能模式,沒有多少學習及改變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動物實驗的結果,怎麼可能原封不動就搬到人身上運用呢?

這麼說,並不代表我認為男女的大腦在出生時有如一張白紙,兩者毫無差別;我可是絕對相信每個人生來都同中有異,而男女兩性之間的許多差異也絕對是與生俱來。再怎麼說,兩性的內外生殖器官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分化完成;男性胚胎的睪丸也分泌了相當數量的雄性素,導致不同的性器官分化以及影響了腦部的發育。一般人的認知裡,男女的空間觀念、語言使用、感官敏感度等大腦功能有所差異,絕對有其生理基礎;然而,人體的個別差異之大,卻也「惡名昭彰」:同性之間的差異,有時甚至大過兩性之間的差異。因此,單以出生前腦部接受荷爾蒙的程度不同,來解釋男女之間的差異,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例外的百分比太高了。

該書除了以偏蓋全的毛病外,還犯了好些外行的錯誤。該書採用二分法,將男女性荷爾蒙與男女大腦畫上等號,殊不知雄性素的作用,很大一部分是藉由轉變成雌性素造成(雄性素是雌性素的前身,前者只需一個酵素的作用就轉換成後者)。給新生雌鼠注射大量雌性素的結果,與注射雄性素是一樣的(都造成雄性化)。曉得這一點,該書許多論點就站不住腳了。

再來,該書使用了兩個性染色體失常的遺傳疾病,作為男女腦部差異的支持證據,更是讓人匪夷所思。其中之一是少了一個X染色體(XO)的透納氏症候群,另一個則是多了一個X染色體(XXY)克蘭菲爾特氏症候群。只要是讀過病理學的人,就可知道這兩種遺傳疾病患者具有各種發育上的缺陷,不只是生殖系統而已。把這些人當成女性化大腦的代表,可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至於該書提到美國出名的金賽研究所位於俄亥俄州,更顯示作者的外行及編輯的疏於查證,因為該研究所自1947年成立以來,一直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附屬機構(當年筆者還曾心動,想去那裡修博士學位)。
...... 《詳全文》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生理人生」專欄 2006.2.21}

吃香喝辣六千年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在冬天享用熱騰騰的麻辣鍋是不少人的樂趣,但是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吃辣來自虐的呢?根據新出土的化石證據,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把辣椒傳播到全世界的約六千年前,在拉丁美洲的厄瓜多爾,就有史前人類在吃香喝辣了。

在新大陸,大約九千年前人類就已經栽種玉米了。但是辣椒比較特殊,它不像其他穀物會留下容易辨識的化石。人類學家一直以為居住在墨西哥及秘魯的乾燥高原地帶居民,是最早吃香喝辣的人類。但是最新研究卻意外地發現,厄瓜多爾赤道西部熱帶低地的史前人類,栽種各式各樣的辣椒,並用於日常烹飪的時期可能比墨西哥和秘魯早了少說一千多年。

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Linda Perry等人發現的化石證據顯示,厄瓜多爾西部的居民約於6,100年前就用自家栽種的辣椒入菜了。Perry等人研究了分布於拉丁美洲七處的石臼、炊具和灰燼的澱粉化石,結果在厄瓜多爾處的化石中找到長得像是紅血球的辣椒微化石,最後Perry等人判斷,這些微化石並非來自野生辣椒,而是來自栽種的辣椒。

從這些微化石來看,辣椒在當時是與玉米和其他穀物混合在一起食用。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辣椒是在哪裡首度被人類栽種?然而科學家判斷該處並非厄瓜多爾,因為那似乎離野生辣椒生長最繁茂的玻利維亞和巴西太遠了。

原學術論文:
Perry, L. et al. Starch Fossils and the Domestication and Dispersal of Chili Peppers (Capsicum spp. L.) in the Americas. Science 315, 986-988 (20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