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14, 2007

寶寶耳朵有問題嗎?


採訪/陳逸馨
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陳正文
天主教耕莘醫院耳鼻喉科聽力檢查師 劉必筠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 蘇仲賢


小寶寶的耳朵發展未臻完善,出現問題的機率比大人來得高出許多,但又因耳朵構造複雜,很難從外觀察覺出異狀。到底幼兒有哪些常見的耳朵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耳垢堆積真的會影響聽力嗎?寶寶還不會說話,如何得知他的聽力是否正常呢……?面對林林總總的耳朵疑問,爸比媽咪可不要隨便找藥物塗抹或是用挖的方式來解決,透過正確的方法,才能保護幼兒嬌嫩的耳朵喔!

  耳朵是非常敏感且脆弱的部位,對於幼兒耳朵問題,家長總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如何解決,任憑寶寶哭鬧不休卻查無原因。用對方法,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讓問題繼續擴大,甚至影響到寶寶的聽力喔!
Look!幼兒常見的耳朵問題
Check1急性中耳炎
  當孩子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之後的一兩天,半夜突然哭鬧不休,雙手猛抓耳朵,伴隨高燒39度,以為他喉嚨痛,但仍可吃東西,此時孩子可能已經罹患急性中耳炎了。天主教耕莘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正文表示,3歲以前小朋友,有90%至少得過一次急性中耳炎,且大部分會在半夜出現,主要原因是躺著時血液循環回流,易造成鼻塞,鼻腔黏膜腫脹而影響耳咽管的功能,當膿鼻涕沿著耳咽管進入耳朵造成感染,就會感到劇痛。

  易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小朋友,主因是耳咽管成熟度不足。兩歲以上幼童具表達能力,會主動說出耳朵痛,但是家中若有小小孩,則需透過觀察來得知,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蘇仲賢表示,如果寶寶一直摸或抓耳朵,同時伴隨哭鬧不休與高燒情形,很有可能已經出現急性中耳炎了。

Check2積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水)
  正常的中耳為一空氣腔,如果此處積聚不該有的液體,如有滲出物或分泌物,則稱為中耳積水,或可叫做漿液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水是最常見的後天性兒童聽力障礙之原因,其中又以兩至六歲的幼童最常見,且較常發生在秋冬季。幼童出現中耳積水可能有幾個病因,包括急性中耳炎尚未治癒、耳咽管功能不良、過敏及免疫反應、先天性因素(如唐氏症寶寶或顎裂的病童)、環境因素(如人口密度過高或衛生不良等)。

  陳正文說,當急性期過後,80%到90%的小朋友,在3個月內中耳內所積的水或膿會自動消退,但是有10%左右的小孩,水會一直積在中耳。當幼童罹患中耳積水,除輕度或中度聽力喪失外,無其他症狀,因此不易察覺。蘇仲賢表示,家長若發現孩子注意力變差、不愛理人、電視音量開很大聲、語言發展遲緩或是發音不準確時,就應帶孩子就醫檢查。

Check3耳垢栓塞
  大部分的耳垢只會塞到外耳道的外2/3處,耳垢形成原因為油脂分泌與皮膚碎屑的累積,如果使用棉花棒,不但不易往外挖,還會造成往內推的反效果,而若是用挖或刮的方式,容易刺激皮膚,使其分泌更多分泌物,甚至會造成感染,故不建議自行幫孩子處理

  陳正文表示,耳朵的上皮細胞,會經由耳膜正中央往外呈放射狀移行(即換皮的意思),因此在不動它的情況下,耳朵有自動清理作用,若是自己挖取,反而會造成醫師拿取困擾,或是讓耳垢更往內堆,封閉耳道,使聽力受損。

  蘇仲賢表示,除非肉眼看得到,可用手輕輕幫孩子撥出即可,使用棉花棒反而會把耳垢更往裡面推,讓耳垢越堆越深,此外,做清除的動作,會傷害外耳道敏感的皮膚,可能會產生紅腫。家長如果覺得孩子耳垢堆太多,可在孩子洗完澡時,用毛巾在耳朵裡繞一圈,使用細棉籤在耳道裡一公分內輕輕地做清理動作,但切記不要讓耳朵進到水。

Check4外耳炎
  陳正文表示,家長可透過觀察孩子外耳有無流膿、分泌物、皮膚紅腫、味道是否有臭味等方式,來得知孩子有無罹患外耳炎。當醫師診斷孩子有外耳炎,多半會使用耳滴劑或是藥棉局部填塞,讓外耳炎獲得改善。

Check5耳道異物
  常見的異物如花生、豆子、小玩具上的珠珠等。但因異物小,很多是沒有症狀的,多半是孩子生病就醫時突然被發現。大一點的異物會出現發炎、感染、耳朵痛的症狀,小朋友感到不適也會用手去碰,但是究竟是發炎抑或異物,則要靠醫師診斷,陳正文提醒家長,不要隨意挖取異物,否則會加深醫師處理的困難度。

Check6先天性聽力障礙
  陳正文表示,約有千分之二的新生兒會有先天性聽力障礙,但從外觀幾乎看不出來。早期篩檢工具不完備,待3、4歲以上還不會講話,家長才察覺到孩子聽力有問題,但近10年來,國內各大醫院推行用簡便的方法(如耳聲傳射等),可在新生兒出生24到48小時後篩檢聽力狀況,這些檢查方便、無痛、敏感度高,一旦發現幼兒可能有聽力問題,也可及早至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確認,即時輔助復健,才不會造成語言發展的遲緩。


(詳文請見2007年二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