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15, 2007

寶寶春季常見5大疾病防治法


春天到了,又是氣候趨暖,早晚冷熱不定的時候,這樣的情況寶寶們最容易生病了。在此,本文將介紹寶寶們在春天最容易發生的5種疾病。

文/敏盛綜合醫院總院總顧問兼名譽院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

【PART1.感冒】
嬰幼兒受涼,最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以感冒為主,醫學上常常稱之為急性鼻咽炎。

症狀:大多以流鼻涕、鼻塞、喉嚨不適、咳嗽及發燒等輕微症狀。這些症狀會持續4~10天。

好發族群:2歲以下的嬰幼兒最容易發生,年齡越小,症狀越嚴重,且容易併發中耳炎、副鼻竇炎及肺炎等症狀。

病因:感冒的病源,最多的是鼻病毒(rhinovirus)、冠狀病毒(coronavirus),腺病毒(adenovirus)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等。腺病毒所致的症狀,一般比較持久。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者,比較嚴重。

治療:一般感冒的治療對症治療即可,無特效藥。要多喝開水、多休息,不需要給予抗生素。但如果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如:中耳炎、鼻塞、淋巴腺及肺炎等),應及時做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

小叮嚀:過敏的鼻炎,不會有發燒症狀。嬰幼兒的感冒,偶而會有嘔吐或腹瀉的情形。是否有併發中耳炎及肺炎等,應儘早請小兒科醫師做專業診斷。


【PART2.急性咽喉炎】
咽喉部的急性發炎稱之急性咽喉炎,但如果包括扁桃腺,則稱為急性咽喉扁桃腺炎。

病因:大部分是由病毒所致,如腺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腸病毒、Ebstein-Barr病毒及單純泡疹病毒等。僅有5%~20%的比例是由A群鏈球菌所致。

症狀:病毒所因:症狀有發燒、喉嚨痛、頭痛、噁心、嘔吐、喉部發紅、扁桃腺腫大等,病程大都在1~7天之間。

A群鏈球菌所引起:同樣有發燒、喉嚨痛、頭痛、噁心、嘔吐、喉頭發紅及扁桃腺腫大等。細菌與病毒所致的症狀,不容易區別,但典型的A群鏈球菌所致者,發燒比較突然,較少有鼻塞,喉嚨的發紅比較嚴重,甚至滲出物中間有點狀出血,淋巴腺腫大比較常見,尤以頸部前面的淋巴腺腫大為多。

小叮嚀:病毒所致的咽頭炎與細菌所引起者,治療方式完全不同,應早日請小兒科醫師診察。病毒性咽喉炎,只要休息,給予對症療法即可,但A群鏈球菌所引起者,即必須給予抗生素,為期10天,以杜絕該細菌,不然寶寶可能在10天~3週後發生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


【PART3.腸病毒感染】
人類的腸病毒(enterovirus,EV)是多種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1-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s virus)A及B以及腸病毒(enterovirus)1-33、68-72這3個大類的病毒。

症狀:小兒痲痺病毒感染的臨床症狀,有最顯著的下肢麻痺,故特別容易診斷。而較重要且常見的3種症狀如下。

1.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咽喉部出現典型的水泡潰瘍者。
2.手口足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口腔、四肢甚至手掌、腳掌與臀部周圍也出現紅疹及泡疹者。
3.腸病毒71型(EV 71):最近幾年在台灣流行的重症腸病毒感染病毒。

治療:其他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即非常多樣,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的病程,約為3~6天,一般經過良好的治療之後,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影響。腸病毒的治療,至今還沒有特效藥,僅以對症治療即可治癒。

小叮嚀:寶寶若出現咽峽或四肢出現水泡與潰瘍症狀,應懷疑腸病毒的感染,要多洗手,以免傳染給他人。若是寶寶的精神意識不正常,如有嗜睡,甚至抽筋、昏迷等腦部症狀者,表示有可能是重症腸病毒71型(EV71)的感染,必須儘快將寶寶送醫,請小兒科醫師做診斷與治療。


【PART4.水痘】
水痘是水痘帶狀疱疹(varicella-zoster)病毒所致。此病毒感染在嬰幼兒時期便會發生水痘症狀。此病毒發生水痘後可能會躲在脊髓的後根部,多年毫無症狀,但到了成年甚至老年,還有機會再度活躍起來,發生所謂的帶狀疱疹。

症狀:
1.通常先有發燒,全身倦怠,食欲不好,頭痛。
2.24~48小時後,在頭皮、前胸與頸部附近發生紅丘疹,很快就變成水泡,隨之擴散到臉部與四肢。
3.該水泡很快會破,成潰瘍及結痂,會癢而且很不舒服。

治療:水痘之治療以對症療法為主,一般會在數天內痊癒。但有癌症及免疫不全的孩子,需要給予抗病毒藥物(如:acyclovir)。水痘病毒的感染至發病,即泡疹出現的時間,一般為14~16天,但也可能長達21天之久。

小叮嚀:現在市面上已有水痘的預防針,請記得帶寶寶接種注射。


【PART5.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稱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屬幼兒期的一種急性疾病。

症狀:
1.臨床症狀包括持續高燒(39~40℃)達5天以上。
2.全身會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丘狀皮膚疹。
3.頸部淋巴腺腫大。
4.眼結膜充血。
5.舌頭嘴唇潮紅乾裂。
6.手足硬狀水腫。
7.嚴重者有腹痛、腹瀉、咳嗽及關節痛等。
8.發病約2週後,進入恢復期,出現指端間或肛門周圍的膜狀脫皮現象。

當心合併症!
川崎病的這些急性期症狀,約10~14天後會康復,但有15~32%的病童會產生心臟的合併症,(如:冠狀動脈炎、心瓣膜炎及心肌炎等)。凡引起冠狀動脈炎者,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瘤,甚至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嚴重者導致心肌梗塞,甚至不治死亡。

病因: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許多研究及報告顯示,可能是一種病毒感染所致,少數的病童有家族史。

治療:因病因未明,所以無特殊的治療與預防的方法,但常見的方式為以下3種。

1.靜脈注射高劑量的血清球蛋白:可有效減少冠狀動脈瘤的發生。
2.阿斯匹靈:川崎病的急性期多使用阿斯匹靈以退燒並預防血栓的形成。
3.心電圖與超音波檢查:若有冠狀動脈瘤形成者,需要長期治療,並定期做心電圖及超音波心圖檢查,以追蹤並檢查冠狀動脈病變的狀況。

小叮嚀:川崎病是一種新興疾病。1967年在日本,由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告,隨後在世界各地陸續發生。若寶寶發燒5天以上,且眼結膜及嘴唇潮紅,舌頭紅腫如草苺,應懷疑此病。

醫名:呂鴻基醫師
醫歷:現任 敏盛綜合醫院總院總顧問兼名譽院長
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科主任
省立台北醫院院長
敏盛醫療體系副總裁兼總院院長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
美國衛生署國際博士學位後研究員
哥倫比亞大學小兒心臟科研究員

天冷,氣喘要人命!


輕忽控制,喘不過氣!

冬天是氣喘的好發時節,有過敏氣喘體質者,經常因為平時沒有良好控制,很容易在天冷時發作,成為急診的常客。由於氣喘發作,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控制,也可能成為致命疾病,呼籲有過敏氣喘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過敏原,並預防上呼吸道的感染,一旦有氣喘症狀,在服藥無效之後,應立刻就醫,以免造成遺憾。

嚴重急救,多是年輕人

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蕭建隆指出,誘發氣喘的原因很多,而冬天因為溫度降低,加上是流感的流行期,更是氣喘的好發時節,而氣喘原本就是一種慢性的支氣管發炎疾病,平時即便看不出症狀,但只要平日沒有好好保養控制,在冬天的環境條件下,很容易使發炎惡化而誘發氣喘發作。

蕭建隆也說,國人常常把咳嗽、胸悶等氣喘典型症狀,一直當成感冒在治療而始終無法痊癒,要不然就是沒有找到誘發的因素,只針對症狀治療,於是天氣一冷就發作,甚至頻頻跑急診。

很多人都以為體弱多病者,才可能氣喘嚴重發作,但實際上,許多急診的嚴重患者都是平時疏於保養的年輕患者。蕭建隆指出,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在急診中,送醫急救的年輕患者十之八、九都是平常不做保養控制,有些嚴重的患者,甚至來不及急救,到院前已死亡。

因此,為讓氣喘不成為致命威脅,平常保養極重要。蕭建隆強調,氣喘雖是慢性發炎的疾病,但是一旦急性發作是存在致死性的,老病號千萬不能輕忽,絕對不能夠因為平時好像沒有症狀就隨意停藥,否則環境氣溫改變,就可能誘發嚴重的發作而造成遺憾。最著名的例子就像是鄧麗君當年發生的狀況一樣,平常都沒事,但一急性發作就導致完全無法呼吸,以致呼吸衰竭,甚至短短幾分鐘就死亡。

另一種危險性是慢性的,一直控制不好或沒有控制,會導致永久無法恢復的變化,而後慢性呼吸衰竭,不管任何時候,甚至連坐著的時候都很喘。

我有氣喘嗎?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面對冬季氣喘好發時節,如何知道自己有無氣喘?蕭建隆指出,氣喘的主要症狀是咳嗽、痰、胸口悶、吸不到氣,甚至喘起來等,有些還會有咻咻咻的喘鳴聲音。所以建議如果有久咳不癒達三周以上,或是胸口悶悶的,甚至是喘起來了,只要有其中之一症狀,就要高度懷疑是罹患氣喘了。

至於要確認自己是否罹患氣喘,目前最標準最有用的就是肺功能的檢查,經由用力吸氣用力吐氣所得到的圖形就可以判斷是否有氣喘,另外也可以藉由吸藥之後看反應的好壞來判定是否有氣喘。

氣喘好發年齡

那些人是氣喘高危險群?蕭建隆說,一般而言,過敏性氣喘較容易出現在20歲以前,而在40歲以後發病頻率會減少;但也有另一類型的氣喘是40歲以後才開始,所以小時候沒有發生過氣喘,也有可能在40歲後有1~2成的機會發生氣喘。 不過氣喘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一位兩個月大的男嬰可能表現出典型的喘鳴和呼吸困難,而一位80歲的老人可能在他一生中從未有氣喘,卻在麵粉廠內吸入大量的麵粉灰而突然引發氣喘。另外,孕婦也較易發生氣喘,大約1/3的孕婦氣喘症狀會惡化;同時在懷孕29至36周時,氣喘症狀會比較嚴重,孕婦氣喘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除了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外,還可能影響胎兒的健康,所以更應積極的控制。

藥物治療,不可隨便停

一旦被確診為氣喘之後,該如何進行治療?蕭建隆有以下建議:

●氣喘輕微發作:可先以噴霧式氣管擴張劑救急,若不能很快發揮效用,這時就需要較大量的纇固醇以口服或打針的方式來控制,所以這時應立即就醫,不可心存僥倖。

●氣喘發作控制下來之後:必須規則使用長效型的的支氣管擴張劑及吸入型的類固醇,做好平時的保養。

●症狀完全消失後:藥物仍需要使用好幾個月的時間,不可隨意停藥,否則日後容易復發,到時候反而要用更較大劑量的類固醇來控制,更傷身。

很多人接受氣喘藥物治療時,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長期使用吸入型的類固醇會不會有副作用?蕭建隆說,這種吸入型的類固醇的量非常的少,一個月的量還不及一顆藥,而且直接作用在氣管上效果很好,所以一定要安心的規則使用,不要自行停藥,不然發炎久了日後造成纖維化,藥物的效果就愈來愈差了。

此外,冬天是感冒流行季節,一旦感冒常會造成氣喘的急性發作,蕭建隆提醒,感冒時,平時的用藥仍要持續使用,若急性發作而平常用藥無法壓制下來時,就應救醫,不要延遲。

此外,氣喘患者也應像高血壓患者定期量血壓一樣,利用「尖峰流量監測」來做好氣喘控制的監測。蕭建隆說,尖峰流量監測是預估氣喘是否發作最好的指標,若能每天早中晚固定監測一次,將可了解氣喘的控制情況,必要時調整藥物,對減緩氣喘發作有極大的幫助。

別讓過敏原纏上你

除用藥物控制外,氣喘患者還必須同時做好日常保健工作,避免過敏原的刺激,所以平時應徹底遵守以下原則:

1 使用除濕機,並定期清洗:塵和黴菌(常見的過敏原)喜歡濕度高的環境。使用除濕機,有助於減少這類過敏原。
2 簡化居家裝潢,例如不要使用彈簧床墊,否則需用防床套包裹;不要舖地毯;沙發椅不要用絨布套;被單、枕巾要常清洗(用55℃以上的熱水洗滌更好)
3 避免養毛多的寵物:如果靠近貓狗會使你氣喘,那就不要養毛多的寵物。
4 戒菸並遠離二手菸。
5 接種流感疫苗、經常洗手,避免感冒。

此外,由於氣喘患者7成合併有過敏性鼻炎,而過敏性鼻炎造成鼻涕倒流也會使氣喘惡化。因此,氣喘患者應同時解決鼻涕倒流的問題,才能使氣喘有效控制。同時有胃酸逆流者也是容易因胃酸刺激食道而誘發氣喘,所以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也須同時改善胃酸逆流問題。

白天紐約-黑夜巴黎

【王文華/文】


我在趕些什麼?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我真的比別人有 錢、有名嗎?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為何我還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

紐約和巴黎,代表了我人生的兩個面向。紐約是白天,巴黎是黑夜。紐約是前半生,巴黎是下半場。

三十五歲之前,我認定紐約是世上最棒的城市。我在加州念研究所,畢業後迫不及待地去紐約工作。一做五年,快樂似神仙。我愛紐約的原因跟很多人一樣:她 是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文化的中心。豐富、方便。靠著地鐵和計程車,你可以穿越時間,前後各跑數百年。人類最新和最舊、最好和最壞的東西,紐約都看得見。

所以在紐約時,我把握每分每秒去體會。白天,我在金融機構做事,一天十小時。晚上下了班,去NYU學電影,一坐四小時。在那二十多歲的年紀,忙碌是唯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活著,就是要把自己榨乾,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內外翻轉過來。

這種想法並不是到紐約才有的。其實從小開始,台灣人就過著紐約生活。紐約生活,充滿新教徒的打拚精神和資本主義的求勝意志。相信人要藉著不斷努力,克服萬難、打敗競爭。活著的目的,是更大、更多、更富裕、更有名。權力與財富,是紐約人的兩個上帝。而能幫你走進天堂的鞋,就是事業、事業、事業。

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生活方式,為了保持領先,每個人都在趕時間、搶資源。進了電梯,明明已經按了樓層的鈕,那燈也亮了,偏偏還要再按幾下,彷彿這樣就可以快一點。出了公司,明明已經下班了,卻還要不停講手機,搖控每一個環節。

在紐約,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甚至趕盡殺絕。在紐約,沒有壞人,只有失敗者。

台灣,是不是也變成這樣?

每一件事,都變成工作。上班當然是工作,下班後的應酬也是工作。有人談戀愛是在工作,甚至到酒店喝酒、KTV狂歡,臉上都殺氣騰騰,準備拚個你死我活。

我曾熱烈擁抱這種生活,並著迷於這種因為燒烤成功而冒出的焦慮。這種焦慮讓我坐在椅子邊緣,以便迅速地跳起來閃躲明槍暗箭。這種警覺性讓我練就了酒量和膽量、抗壓性和厚臉皮。但也養成了偏執和倔強、優越感和勢利眼。在紐約時我深信:能在這裡活下來的,都是可敬的對手。黯然離開的,統統是輸家。人生任何事,絕對要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必定有隱疾。在這不睡的城市,每天我醒來,帶著人定勝天的活力,跟著法蘭克辛納屈唱〈紐約‧紐約〉:「如果你能 在紐約成功,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成功!」是的,在紐約,現代的羅馬競技場,我 要和別人,以及自己,比出高低。
&
這套想法,在我三十五歲以後,慢慢改變。第一件動搖我想法的,是父親的過世。我父親一生奉公守法、與人為善。毫無不良嗜好,身體健康地像城堡。七十二歲時,他得了癌症、引發中風,經歷了所有的痛苦和羞辱。他一生辛勤工作、努力存錢、堅信現在的苦可以換得更好的明天。我們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用在紐約拚事業的精神照顧他。但兩年的治療兵敗如山倒,最後他還是走了。父親逝世的那天,我的價值系統崩潰了。我一路走來引以為傲的「紐約精神」,沒想到這麼脆弱。

不止在病床,也在職場。當我在企業越爬越高,才發現「資本主義」在職場中也未必靈驗。上過班的都知道,很少公司真的是「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大部分的同事都覺得你不是朋友、就是敵人。職場上偉大的,未必會成功。成功的 ,有時很渺小。很多人一輩子為公司鞠躬盡瘁,最後得到一支紀念筆。那些捲款潛逃的,反而變成傳奇?

慢慢的,我體會到:世上有一種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更高、更複雜的公平。人生有另一種比「功成名就」更幽微、更持久的樂趣。那是衝衝衝的美式資本主義,所無法解釋的。

我能在哪裏找到那種公平和樂趣呢?我想過西藏、不丹、非洲、紐西蘭。然後, 我注意到法國。

住紐約時,法國是嘲諷的對象。身為經濟、科技、和軍事強權的美國,談起法國總是忍不住調侃一番。法國是沒落的貴族,值得崇拜的人都已作古。法國人傲慢,高稅率讓每個人都很慵懶。動不動就罷工,連酒莊主人都要走上街頭。

搬回台灣後,普羅旺斯、托斯卡尼突然流行。我看了法蘭西斯‧梅思的《美麗的托斯卡尼》,其中一句話打動了我:「在加州,時間像呼拉圈。我扭個不停,卻 停在原地。在托斯卡尼,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陽光下,提著一籃李子,逍遙地走一 整天。」

是啊!我在趕些什麼?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拚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我真的比別人有錢、有名嗎?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為何我還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

當我重新學習法國,我發現法國和美國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國人追求人定勝天,凡事要逆流而上。法國人講究和平共存,凡事順勢而為。紐約有很多一百層的摩天大樓,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蹟。紐約不斷創新,巴黎永遠有懷舊的氣息。巴黎人在咖啡廳聊天,紐約人在咖啡廳用電腦。紐約有人潮,巴黎有味道。紐約有鈔票,巴黎有蛋糕。

不論是政府或個人,法國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衣、住、行等「身內之物」。就讓美國去做老大哥吧。要征服太空、要打伊拉克、要調高利率、要發明新科技, 都隨他去。法國人甘願偏安大西洋,抽菸、喝酒、看足球、搞時尚。當美國人忙 出了胃潰瘍,法國人又吃了一罐鵝肝醬。

講到吃,法國有三百種起司、光是波爾多就有五十七個酒的產區。晚上六點朝咖啡廳門口一坐,一杯紅酒就可以聊三個小時。九點再去吃晚餐,一直吃到隔天凌晨。他們在吃上所花的時間,跟我們上班時數一樣。但諷刺的是:他們沒有「All You Can Eat」。

吃很重要,但也要會挑時間,朋友介紹我去試一家法國餐廳,提醒我他們禮拜二、四晚上休息。「為什麼?」我問。他說:「因為主廚要回家看足球。」

聰明的主廚懂法律。法國法律規定一周工作最多三十五小時,大部分的人一年有五周的假期。而美國人把加班當作自己有價值的表示,度假時還拿著手機回E-mail。法國人比美國人會玩。每年六月的巴黎音樂節,從午後到深夜,幾百場露天音樂會在各處同時舉行,人多到地鐵都暫停收費。每年十月的「白夜」,平日入夜就打烊的店面,徹夜營業到清晨七點。每年夏天,巴黎市政府在塞納河右岸布置了三段、總長一.八公里的人工海灘。細砂、吊床、躺椅、棕櫚樹,自然海灘有的景致這裡都有,讓沒有錢去海邊度假的民眾,也可以享受到海灘風光。

當然,法國這麼深厚的文化,不可能只從吃喝玩樂而來。美國人讀書,為了考證照。法國人讀書,為了搞情調。每年十月的讀書節,大城市的火車站內,民眾輪流上台朗誦詩句。書店營業到天明,整晚有現場演奏的樂曲。「美食書展」選在銅臭味最重的證券交易所舉辦。小鎮書展的書直接「長」在樹上,讀者必須爬到樹上,把書摘下來品嘗。

一直跟著美國走的台灣人,會心動嗎?

我心動了。十一月我到巴黎,一位法國朋友來接待我。臨走前我問他:「明天你要幹嘛?」
「我要去銀行。」
「然後呢?」我問。
「我不懂你的意思……」

對我來說,「去銀行」是吃完午飯後跑去辦的小事。對法國人來說,這是他一天全部的行程。法國人總是專心而緩慢的,每天把一件小事做好。

這樣的生活,對美國或台灣人來說,實在是太頹廢了。的確也是。法國失業率接近10%,高稅率讓雇主寧願打烊休息,免得幫員工繳稅。巴黎鬧區紙醉金迷,但郊區的少數民族卻沒有工作機會。這些都是黑暗面,但對於每日被強光烤焦的台灣人,陰暗也許提供了喘息空間。生命的終點都一樣,有錢人的喪禮只是比較多人上香。不斷的追趕只是提前衝向謝幕,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慢慢為生命暖場?
你不需要一輩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可以偶爾伸伸懶腰、安步當車。我從巴黎回來,台北並沒有改變。關了兩周的手機再度響起,一通電話找不到我的人會連續狂call十通。和朋友見面,他很關心地問我:「好了,你現在工作也辭了、歐洲也去了,接下來有什麼projects?」

「Projects」?多麼紐約的字眼。

我真想說:「好好生活,不就是人生最大的project?」但我知道在熙來攘往的台北街頭,在不到四十歲的年紀,這樣說太矯情了。況且,我今天之所以有錢有 閒享受法式生活,不也正因為我曾在美式生活中得到很多利益?我仍熱愛工作、 熱愛紐約,但已不用像二十歲時一樣亦步亦趨、寸步不離。

所以我說:「我還是會早起,白天努力寫作。但到了晚上,我想關掉手機。」 世界少了我,其實無所謂。但我少了我,還剩什麼?

他笑一笑:「你這是用紐約來過白天,用巴黎來過黑夜。」 唉,他講得真好!這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妥協吧。也許有一天,我能創造自己的「白夜」,讓白天和黑夜融合在一起。但我還沒到那個境界。

「明天星期一,你要幹嘛?」他問。
「我要去銀行。」
「然後呢?」
我張大眼睛,停頓了一下。
「然後呢?」他追問。
「然後我會摩拳擦掌,認真地寫一篇文章。」

星期三, 2月 14, 2007

寶寶耳朵有問題嗎?


採訪/陳逸馨
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陳正文
天主教耕莘醫院耳鼻喉科聽力檢查師 劉必筠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 蘇仲賢


小寶寶的耳朵發展未臻完善,出現問題的機率比大人來得高出許多,但又因耳朵構造複雜,很難從外觀察覺出異狀。到底幼兒有哪些常見的耳朵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耳垢堆積真的會影響聽力嗎?寶寶還不會說話,如何得知他的聽力是否正常呢……?面對林林總總的耳朵疑問,爸比媽咪可不要隨便找藥物塗抹或是用挖的方式來解決,透過正確的方法,才能保護幼兒嬌嫩的耳朵喔!

  耳朵是非常敏感且脆弱的部位,對於幼兒耳朵問題,家長總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如何解決,任憑寶寶哭鬧不休卻查無原因。用對方法,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讓問題繼續擴大,甚至影響到寶寶的聽力喔!
Look!幼兒常見的耳朵問題
Check1急性中耳炎
  當孩子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之後的一兩天,半夜突然哭鬧不休,雙手猛抓耳朵,伴隨高燒39度,以為他喉嚨痛,但仍可吃東西,此時孩子可能已經罹患急性中耳炎了。天主教耕莘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正文表示,3歲以前小朋友,有90%至少得過一次急性中耳炎,且大部分會在半夜出現,主要原因是躺著時血液循環回流,易造成鼻塞,鼻腔黏膜腫脹而影響耳咽管的功能,當膿鼻涕沿著耳咽管進入耳朵造成感染,就會感到劇痛。

  易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小朋友,主因是耳咽管成熟度不足。兩歲以上幼童具表達能力,會主動說出耳朵痛,但是家中若有小小孩,則需透過觀察來得知,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蘇仲賢表示,如果寶寶一直摸或抓耳朵,同時伴隨哭鬧不休與高燒情形,很有可能已經出現急性中耳炎了。

Check2積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水)
  正常的中耳為一空氣腔,如果此處積聚不該有的液體,如有滲出物或分泌物,則稱為中耳積水,或可叫做漿液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水是最常見的後天性兒童聽力障礙之原因,其中又以兩至六歲的幼童最常見,且較常發生在秋冬季。幼童出現中耳積水可能有幾個病因,包括急性中耳炎尚未治癒、耳咽管功能不良、過敏及免疫反應、先天性因素(如唐氏症寶寶或顎裂的病童)、環境因素(如人口密度過高或衛生不良等)。

  陳正文說,當急性期過後,80%到90%的小朋友,在3個月內中耳內所積的水或膿會自動消退,但是有10%左右的小孩,水會一直積在中耳。當幼童罹患中耳積水,除輕度或中度聽力喪失外,無其他症狀,因此不易察覺。蘇仲賢表示,家長若發現孩子注意力變差、不愛理人、電視音量開很大聲、語言發展遲緩或是發音不準確時,就應帶孩子就醫檢查。

Check3耳垢栓塞
  大部分的耳垢只會塞到外耳道的外2/3處,耳垢形成原因為油脂分泌與皮膚碎屑的累積,如果使用棉花棒,不但不易往外挖,還會造成往內推的反效果,而若是用挖或刮的方式,容易刺激皮膚,使其分泌更多分泌物,甚至會造成感染,故不建議自行幫孩子處理

  陳正文表示,耳朵的上皮細胞,會經由耳膜正中央往外呈放射狀移行(即換皮的意思),因此在不動它的情況下,耳朵有自動清理作用,若是自己挖取,反而會造成醫師拿取困擾,或是讓耳垢更往內堆,封閉耳道,使聽力受損。

  蘇仲賢表示,除非肉眼看得到,可用手輕輕幫孩子撥出即可,使用棉花棒反而會把耳垢更往裡面推,讓耳垢越堆越深,此外,做清除的動作,會傷害外耳道敏感的皮膚,可能會產生紅腫。家長如果覺得孩子耳垢堆太多,可在孩子洗完澡時,用毛巾在耳朵裡繞一圈,使用細棉籤在耳道裡一公分內輕輕地做清理動作,但切記不要讓耳朵進到水。

Check4外耳炎
  陳正文表示,家長可透過觀察孩子外耳有無流膿、分泌物、皮膚紅腫、味道是否有臭味等方式,來得知孩子有無罹患外耳炎。當醫師診斷孩子有外耳炎,多半會使用耳滴劑或是藥棉局部填塞,讓外耳炎獲得改善。

Check5耳道異物
  常見的異物如花生、豆子、小玩具上的珠珠等。但因異物小,很多是沒有症狀的,多半是孩子生病就醫時突然被發現。大一點的異物會出現發炎、感染、耳朵痛的症狀,小朋友感到不適也會用手去碰,但是究竟是發炎抑或異物,則要靠醫師診斷,陳正文提醒家長,不要隨意挖取異物,否則會加深醫師處理的困難度。

Check6先天性聽力障礙
  陳正文表示,約有千分之二的新生兒會有先天性聽力障礙,但從外觀幾乎看不出來。早期篩檢工具不完備,待3、4歲以上還不會講話,家長才察覺到孩子聽力有問題,但近10年來,國內各大醫院推行用簡便的方法(如耳聲傳射等),可在新生兒出生24到48小時後篩檢聽力狀況,這些檢查方便、無痛、敏感度高,一旦發現幼兒可能有聽力問題,也可及早至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確認,即時輔助復健,才不會造成語言發展的遲緩。


(詳文請見2007年二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分手,倒過來看就對了!



誰說分手就得以淚洗面、傷心欲絕、自暴自棄?
你還有更好的方法穿越失戀黑暗期。

文/朱芷君 特約攝影/高北雁

我們在一起只有短短的四個月,然而分別之後,你卻從來不曾從我的人生離去,不論在我清醒的時候,或是在睡夢之中,你永遠和我的心緊緊相依……只要你的體溫,你的嘴唇帶來的觸覺仍舊留在腦海裡,我就沒辦法再去愛另一個男人。

這是日本知名小說家仁成作品《再見,總有一天》中,女主角杳子追念多年前逝去戀曲的心聲。

雖然無法成為眷屬,至少在分手後,杳子仍保有纏綿悱惻的回憶。但現實中,許多分手卻非如此寧靜美好:撕破臉、惡言相向,甚至還有「情人看刀」的悲劇。

分手,難道非得這麼傷? 

「中國人喜歡說勸合不勸離,認為分手一定是負面的,」長期觀察台日兩性文化,著有《大分手》的作家劉黎兒指出,「但也有句老話『捨得』,要失去才能得到新的,勉強維持一段關係對雙方都是不健康,」她表示,日本人比較能坦然面對情感倦怠期,對分手也不會羞於啟齒,「其實分手和相愛一樣重要,如果更了解分手,雙方都會好過很多,也比較不會出現分手暴力。」

除了少數惡意欺騙的動機,大部份人戀愛時都希望有個好結果,「激情當下只要相屬,過了之後就會想保有自主,親密關係開始發生衝突,」資深心理諮商師、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副理事長陳韺觀察,當問題處理不了就會想分手,「即使垂死掙扎想改善,但往往愈努力就愈執著、僵化,注定要失敗。」

如果關係生了病,與其互相折磨,爽快分手反而是一帖良藥,「最怕是走不下去又不承認失敗而劈腿,傷害更大,」陳韺說,而當關係出現傷害,例如暴力、限制行動,危害身心健康時,「絕對要分手,不要死心塌地陷在裡面。」

不要糾纏不清自貶身價

雖然失戀會「broken heart」(心碎),但在愛情之路上,失戀對自己或未來的真命天子都是珍貴的學習,「透過失戀,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什麼是不可或缺,什麼是多餘,」劉黎兒認為。

在愛情路上一帆風順的女人,往往無法理解別人的苦楚,但失戀過的女人,「會更懂得體貼、包容別人,珍惜得來不易的緣分,不會隨便揮霍感情,」她形容,失戀就像瘦身,能讓女人變得更有魅力,思想更凹凸有緻,更有女人味。

當然失戀真的很心酸,尤其被拋棄的人,往往會懷疑過去的相愛是假的,不甘願甚至想報復,「如果因為分手否定兩個人的過去,也等於毀掉自己的一段人生,是很划不來的,」劉黎兒分析,就算是對方變心,「反而要慶幸自己想愛的時候有愛到,擁有過相愛的事實,很多時候你想愛一個人,對方是一點點也不願意接受的。」

「分手其實是一個分號,你並沒有因此失去前面的感情,」她比喻,分了才能有新的邂逅,千萬不要拖拖拉拉,糾纏不清自貶身價。要趕快覺悟緣份已盡,對方已經不懂得欣賞自己,在一起只會受傷害,分開才有機會認識替自己打高分的人,就像蟲蛀的大衣,如果不丟棄,只會害一櫥子的衣服跟著蛀掉。

不論你是想分手、剛失戀或一直走不出分手,請相信分手絕不是詛咒,「浪費時間在孽緣上真的是浪費生命,還不如用來尋覓那個真命天子,」影集〈慾望城市〉顧問,《你其實可以找到更好的他》作者葛瑞哥‧貝倫特一針見血地結論:「一切取決於你夠不夠愛自己,是否愛到願意面對戀曲已經走入死胡同的事實,拉自己一把,把握住眼前更好的機會。」

從垂死、捨棄到新生,以下4道失戀處方,將幫你鼓起勇氣說再見,平復分手的傷痛,做好準備打開心、勇敢再愛!

1.分手潛伏期

自救指令:讓我們分了吧!

一段感情會走到分手,其實早有蛛絲馬跡,「當你知道感情已經無可救藥,不論花多少時間等待都是白費的,」資深心理諮商師,《分手療傷手冊》作者諾曼‧萊特指出,這樣只會延誤自我恢復,以下念頭浮現腦海時,就該慧劍斬情絲:

你想脫離這段關係的念頭比維持關係還要強烈。

雙方都想脫離關係,而不願下功夫維持關係。

為了能好好分手,避免成為彼此心中永遠的痛,遵守分手禮儀是必要的:

將心比心,但不要婦人之仁:「提分手,一定會傷到對方的自信心,要體貼對方錯愕、難過的情緒,但不能因而哄他又說不分,」陳韺提醒。態度要堅定,不要暗示或期待對方自動領悟你的意圖,也不要說「我們還可以是朋友」這種誤導的話。

客觀、不落井下石:不要把分手的責任全推給對方,以自己的意願為訴求,而非攻擊對方的缺點,例如:因為你怎樣所以我不能接受。「要把原因放在兩人無法相處下去的事實,否則對方會覺得自己可以改變,落入討價還價的狀況,」陳韺說。

萊特建議,不管是當面說分手或打電話、寫信,最好直截了當講出重點,切忌猶豫不決。例如:「你有很多很棒的特質,我們的關係也還算可以,但我總覺得少了什麼。」「謝謝你所投入的時間,但我不想再繼續這段關係了。」

如果你的伴侶易怒或有攻擊傾向,提分手時可請長輩或好友在場,以維護自身安全,或報警處理。

一旦說出口,就自動隔離:不要為了讓自己好過而主動關懷,加深對方迷惑,「給他需要的空間,可以盡情怨恨你提分手的膽量並忘掉你,」葛瑞哥建議,「那麼有一天也許你們仍會是朋友。」

2.發作期

自救指令:準備好大哭一場

「不管是提分手或被分手,痛是很自然的,不痛表示你根本沒愛過,」劉黎兒強調,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很沒用,老老實實承認失戀了,「好好大哭一場反而有益健康。」

「試著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著有《改造親密關係》的心理治療師柯奈爾提醒,「接納你的負面情緒,但不要相信它,」他表示,「你不會因此無法再墜入愛河或虛度往後的情人節,你仍然擁有愛的能力,沒有人可以奪走。」

這時也是最需要「分手護法」的時候,「尤其是肯定自己的朋友,」劉黎兒說,戀愛時往往會遷就對方失去自己的世界,分手後便覺得遭到全盤否定,如果能向知心朋友傾訴、吃吃喝喝,逐漸恢復原有的世界,發現真正的自己,「就很容易開始新的衝刺。」

以下行動將有助於你度過最難熬的分手初期:

■向前走,斷得乾乾淨淨。不要打電話、寫e-mail、發簡訊,或像個跟蹤狂想知道他的近況,「既然是他提出分手,你也毋須裝出殉難者的樣子想把他要回來,這只會讓你感到更悲哀,」《分手圖存記》作者黛芬妮‧赫許指出。

■換手機門號或搬家:不但能有新氣象,還能藉著通知新門號或地址開啟新的機緣。

■寄還屬於對方的東西。將照片、情書、禮物等紀念品打包收起來。

■儘可能保持正常作息。雖然可能吃不下睡不著沒力氣工作,但愈脫離生活常軌,愈讓你有機會想起他(她)。現在正是建立新的行程表和安排活動的好機會。

■改變造型。換個新髮型,買幾件新衣服。

■當你有「當他做……時真是可愛」的念頭時,立即轉換成「當他做……實在可恨」。

■開始運動課程,不管瑜伽、騎腳踏車、上健身房都好。運動能緩解緊繃的情緒,轉移注意力,使身心更有能量對抗失落。

■最後一封情書:寫下你所有的想法和感覺,對著空椅子把它唸出來,但別寄出去!

■每天寫下3件值得感謝的事,不要重複。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仍充滿美好。

■找出適當的發洩管道。不管是靜坐、散步或打枕頭(或乾脆開始你的拳擊有氧課!)。

■如果出現藥物濫用或飲酒過量等失控行為,立刻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3.療癒期

自救指令:誰說一定要有他

現在你已不再歇斯底里,逐漸承認一切不能回頭,心底卻還希望改寫你倆的劇本;或者擔憂找不到真命天子而後悔甩了他。

通常會覺得分手慘痛,往往是因為依賴對方太深而沒有自己,「一定要體認分手後世界真是海闊天空,」劉黎兒指出,反而該勇於嘗試沒做過的事,建立新的價值觀和自信,也有益日後的愛情路,以免因為傷痛就認定天下男人一般黑,再也沒有人能欣賞自己。

「要真愛來臨,不是只靠認識異性就可以,必須靠你自己,讓你的生活豐富有趣,」黛芬妮認為,享受獨處、探索自己的生命願景,「你會變得更寬容也更有智慧,未來絕對會比現在更好。」

以下是重新充電,勇敢再愛的秘訣:

■為別人付出、散佈你的愛,例如到醫院、非營利組織做義工。幫助需要的人,能讓你遠離煩惱,並且充滿成就感。

■寵愛自己。不管是做SPA、送自己禮物、鮮花或是計劃一場旅行。

■養隻寵物。寵物能給人無盡的愛與重視,如果你住的地方無法養寵物,可以當朋友的寵物保母或到動物保護組織當義工。

■準備一本日記。寫下你所學到的經驗,及在這段破裂的感情中你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深信自己是無辜的,你仍有需要負責的部份),如此可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花時間與關愛你、能沖淡你寂寞的親友相處。

■設定這段時間將是人生全新的一章。探索你的熱情,找出你遲遲沒追求的夢想,擬出計劃執行,不管是創業、回學校唸書、寫一本書或自己的部落格。

4.重生期

自救指令:你可以找到更好的他(她)

分手雖可提升戀愛力,卻也沒有人願意一而再地經歷失敗。預防分手很難,不過如果選擇的對象有以下特徵,你可能特別容易走到愛情的盡頭。

哪種戀人不長久:

■自戀型:這種人是和自己戀愛,「找個對象來配合演出這場愛自己的戲,」陳韺指出,他們通常很自傲,習慣操控別人,甚至會使用暴力、威嚇手段不准對方離開。

■暴起暴落型:情緒不穩定,很容易發怒,好壞可能判若兩人,例如施暴過後又下跪請求原諒等等。

■你追我跑型:這種人其實是恐懼兩性關係,看似要求親密,一旦太靠近他又會覺得窒息而退縮,無法給人安全感。

■猛烈追求型:他們會死纏爛打,曲解對方的訊息,遭到拒絕反而更加緊追求,並衍生強烈的佔有欲。

■完美主義型:他們會在親密關係中設定高不可攀的標準,像個糾察隊希望把對方變完美,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動輒得咎、如履薄冰。

■萬能的拯救者:這種人老是對弱者有興趣,會傳達訊息:「我比你行。」

當你發現伴侶並非你所期待的那一型,不要自以為能感化對方,記住你不是上帝!愛情不可能徹底改變他的人格特質,除非他自己願意。

本文出自 康健雜誌99期 封面故事:一生必去一次 瑜珈朝聖 奧修靜心 古印度SPA

星期五, 2月 09, 2007

Yarn



Yarn on Vimeo

星期四, 2月 08, 2007

星期三, 2月 07, 2007

SOS!寶寶腿型有問題!

 
採訪/伍偉婷
諮詢/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陳祺賢


常見寶寶腿型問題包括:O型腿、X型腿、內八以及外八等,寶寶的腿型大約到五歲左右才會直,而定型大概要到八歲,所以當家長發覺寶寶的腿型有異狀時,最好帶去給骨科或復健柯醫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讓寶寶有一雙健康的雙腿。

  寶寶好不容易跨出人生中的第一個步伐,爸爸媽媽在興奮之餘,似乎也發現寶寶的腿怎麼「彎彎」的?!是不是太早讓寶寶學走路還是長期包尿布所導致?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祺賢表示,不用太擔心寶寶在早期呈現的O型腿,這是正常的生理成長變化。

腿型要到8歲才定型
   在媽媽肚子裡時,寶寶全身捲屈成球狀,因此出生後腿型多半是彎彎的O型。不過,人的身體會有自動矯正的機制,到了兩歲左右,腿型就會慢慢拉直,但又常會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因而產生X型腿,這讓好不容易鬆口氣的家長又開始感到忐忑不安。事實上,寶寶的腿型約到五歲左右才會變直,而定型大概要到8歲,因此,在5歲之前出現的問題腿型,家長都不用過份擔心。

  至於內八和外八的成因,陳祺賢表示,有些人只有腳板本身朝外或朝內;再往上的小腿骨、大腿骨、髖關節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角度的旋轉,所以要仔細判斷是由哪個部位造成內八或外八,再追究其根本的原因。

真正有問題的腿型
一般來說,若非是基因問題、受過傷或是不對稱的生長,腿型真正有問題的機會不大。
不對稱的生長:以O型腿為例,不對稱就是一邊彎的角度多、一邊彎的角度少。
基因問題:腿型不像血型,沒有符合孟德爾定律的遺傳方式,因此父母有腿型問題不代表寶寶也會有,只是提高了寶寶出現問題的機率。不過,醫師在考慮是否開始治療時,有時也會把父母是否有腿型問題考慮進去。


另外,內八、外八不像O型腿、X型腿具有較大的生理成長變化,若是懷疑有問題,可較早開始進行復健的運動、拉筋。治療的方式主要分為四種:拉筋及肌肉訓練、輔具、開刀、電刺激。
1.拉筋、肌肉訓練
   陳祺賢說,擔心的家長可?寶寶做的是拉筋及肌肉訓練。主要是針對變形的部位加強另一側的肌肉,像是O型腿就要加強下肢外側的肌力;X型腿則相反。至於內八通常表示髖關節外展有困難,外八表示內展有困難,也同樣要朝另一方向翻轉拉筋。拉筋盡量拉到寶寶的極限,但不要讓寶寶感到疼痛,一次15秒15下,每天早晚各一次,若是家長有意願、寶寶配合度也高,可酌量增加次數。肌肉訓練則是一次10秒10下,同樣早晚各一次。

2.輔具
   醫療上的矯正則需要靠輔具及支架。O型腿、X型腿在20度以內給予輔具、支架矯正,若是超過20度就須進行開刀。不同的輔具可能在一天不同的時候穿戴,許多是利用睡覺時間戴,一開始可能會不舒服而造成睡眠不安穩的情況,但每次時間逐漸加長,習慣以後就不會有問題。另外,使用輔具來矯正需要較久的時間,變化大的部位一週就要回診一次,變化小的部位三個月再回診一次即可。

3.開刀
  開刀往往是最終手段,一般變形嚴重、輔具矯正失敗或已到骨骼成熟階段(女性16歲後、男性18歲後),腿型已定,就會選擇開刀的方式進行矯正,一般來說,開刀都能夠矯正成功,因此腿型問題的並沒有錯過黃金期就難以治療問題,只是及早開始進行拉筋、肌肉訓練等動作,可降低日後動手術的機率,如需手術也可能比較是小手術。

4.電刺激
  有時會採用「電刺激」的方式,來達到肌肉收縮訓練的效果。但醫師較不建議如此被動式的治療,往往鼓勵主動治療,像是拉筋、肌力訓練等方式,除非自行復健成效不彰,才會針對恰當的肌肉群給予電刺激。

醫師小叮嚀
  陳祺賢表示,雖然腿型問題多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爸媽無須太過憂心,不過一旦發現寶寶的腿型已經背離成長的軌道,經由醫師診斷確定後,就要給予合適的矯正方式,若是沒有給予矯正復健的治療,問題腿型會使關節受力不平均,以X型腿為例,內側受力較大,膝蓋內側韌帶會受傷,關節面也容易磨損,長期下來,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骨骼關節,實在不可輕忽。


(詳文請見2007年二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星期二, 2月 06, 2007

"La balade de Diane" (Diane's Stroll)



Diane's Stroll on Vimeo

850 pictures for 4:14 min
music by Django Reinhart (Minor Swing)

inspired by this clip: http://www.vimeo.com/clip:131412

diane's web site:
http://www.dianemorel.com

http://www.binjamland.com

回饋的愛-劉墉

我常在文章裡談起蘭嶼的風景,但蘭嶼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山水,而是海邊遇到的一家人。

那是個傍晚,我在蘭嶼的海灘散步,看到原住民一家人正蹲在地上整理剛網到的魚,
他們把魚小心地分成四堆,也可以說是四種等級。

「為什麼把魚分開來擺呢?」我當時好奇的問。

男人用生硬的國語,指最好的一堆魚說:「男人魚!」又指剩下的兩堆:「女人魚!小孩魚!」

最後指著顯然又少又差的魚說:「老人魚!老人吃的。」

十五年了,那海邊一家老小的畫面,至今仍清晰地映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說深深烙在我心上。

我常想:為什麼老人要吃最差的東西,又為什麼當時那老人家,竟抬起頭來,對我一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再一次遭到這種震撼!

晚餐之後,我指著餐桌上的殘羹剩菜,對主人客氣的說:
「你準備的太豐盛了,剩下這些多可惜!」

豈知主人才六、七歲的小孩竟毫不考慮搭了腔:「不可惜,奶奶吃的。」

「我婆婆等一下會下來吃。」女主人說。

看見我十分驚訝,又解釋:「她不喜歡一起吃,叫她吃好的,她還不高興,
只有剩下來的,她才吃,而且吃的很開心。」

現在我坐在桌前寫這篇東西,想到今晚的畫面,禁不住流下淚來,我要再一次問:為什麼?

只因為老人家沒有了生產力,就該吃剩的?就該吃壞的嗎?

只因為老人家「自願」、「高興」,我們就任他自生自滅嗎?

相信不少人讀過我在「點一盞心燈」裡寫的「愛吃魚頭」那篇文章。

老人家臨終前,幾位好朋友燒了她最愛吃的魚頭去。

卻聽到她老人家瞞了十幾年的祕密:「魚頭雖然好吃,我也吃了半輩子,
卻從來沒有真正愛吃過,只因為家裡環境不好,丈夫孩子都愛吃魚肉,
只好裝作愛吃魚頭。我這輩子只希望能吃魚身上的肉,哪曾真愛吃魚頭呀!」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故事中的老人家有幸臨終時說出心裡的話,問題是這世上
有多少為家庭犧牲的父母、尊長,就在晚輩們的一句「她自己喜歡」的漠視下,慢慢淍零了!

是的!他們是在笑,因為他們的犧牲有了成果,而快樂的笑!

但晚輩們看到那笑,是不是也該笑呢?還是應該自慚地哭呢?!

最近我為公視「中國文明的精神」進行評估,在讀了一百多萬字的專家論文後,印象最深刻的,
竟是論文裡提到西方社會學家,於民國二十六年起,在中國多年的調查結果:
「不要以為中國農村有許多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事實上幾乎沒有!
主要的原因是農民壽命太短,平均在五十歲以下,活不到多代同堂的年齡,
又因為貧窮而缺乏維持大家庭需要的財富。」

我們能相信嗎?這個中國人常以為自古就盛行多代同堂的說法,竟然錯了!那是理想」,
並不是事實!

父母、尊長平均活不到五十歲,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問題是,父母不能甘旨無缺、安享天年、這又難道不是子女的恥辱嗎?

過去窮,我們沒話講!今天富,我們該多麼慶幸?

可是在我們慶幸的時候,是否該想想自己有沒有真盡孝,抑或又創造了一種假象!?

記得有一次,我的兒子抱著一碗魚翅湯當粉絲喝,我很不高興的說:「那是留給奶奶的!」
年輕人理直氣壯地講:「奶奶說她不愛趷,叫我吃光算了!」

奶奶是真不愛吃嗎?還是因為「愛他」,才特意留下來?

每年冬天,我的窗台上都排列著一大堆柿子。為什麼柿子一買就是十幾個?

因為我發現只買幾個的時候,母親知道我愛吃,總是先搶著吃香蕉,等我叫她吃柿子時,
則推說自己早吃過了水果。

只有當她發現柿子多到不吃就壞的時候,才會自己主動去拿。

當我為老母挾菜,她總是拒絕,說不要吃,我就把筷子停在空中,直到挾不穩而要掉在桌上,
她才不得不把碗伸過來。

問題是她哪次不是高興地吃完呢?

相反地,當菜做鹹了,大家不吃,她卻搶著挾,我只好用筷子夾壓住她的筷子,
以強制的方式,不淮她吃,因為血壓高的人,最不能吃鹹!

「瞧!有這樣的孩子,不淮老娘夾菜!」她對著一家人高興地抱怨。

我認為當我們小時候,長輩常用強制的方法對待我們,叫我一定要吃什麼,又不淮吃什麼!

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愛護我們!而在他們年老,成為需要照顧的「老小孩兒」時,
我們則要反過來模仿他們以前的做法。

用強力的愛!

這不是強迫,而是看穿老人家裝出來的客氣,堅持希望他們接受晚輩的孝敬。

如此當有一天他們逝去,我們才可以減少許多遺憾!

因為我們為天地創造一種公平的回饋,以及── 無怨、無悔的愛!